对此冯小刚感同身受,他在说这件事的过程中语气难免沉重了些,发了些牢骚。
周围有人听了半截话,看到冯小刚凝重的表情,还以为林子轩病得不轻,这才以讹传讹,弄得大家纷纷打电话过来。
林子轩只好一一解释,单位就是这样,一件小事都能闹得沸沸扬扬。
不过,这也说明他的人缘不错,生病有朋友关心总是一件好事。
快下班的时候,陈小艺、徐帆和江姗一起过来。
她们买了一兜水果来看望他这个病人,三人都是京城话剧院的演员,陈小艺和徐帆正在拍摄《海马歌舞厅》。
江姗去年拍了一部电视剧,今年在电视台播出,反响不错,只是还没到那种红遍全国的地步,只能算是小有名气。
像她们这种刚毕业的年轻演员一般都需要长时间打熬,能够一部影视剧走红的属于少数。
她们虽然不是艺术中心的演员,大家却是一个圈子里的朋友,彼此关系不错,聊得来。
林晓玲和她们亲近,还到话剧院看过她们排演的话剧。
现在提倡一切向钱看,话剧市场越来越冷清,一年排不了几场戏,剧院入不敷出,只能依靠国家拨款勉强支撑,话剧演员大多是自谋出路。
她们过来也就是看看林子轩的情况,并没有久留,不到半个小时就离开了。
“我明儿还是去上班吧,要不然还会有人来。”林子轩断言道。
“老哥,你就知足吧,都是明星来看你。”林晓玲羡慕道,“我觉得还是做制片人好,导演还不是要听制片人的。”
“照你这么想,制片人要听投资商的,投资商再有钱还是要听上面的政策,你要想管人就要好好上大学,毕业后进入体制内一步步往上走,这样底下的人就会听你的,只不过你还是要听上面的。”林子轩分析道。
“太复杂了,我先当导演好了。”林晓玲思考了一下,决定道。
“你先考上电影学院再说吧。”林子轩无语道。
慕姗姗下班回来,林子轩的烧已经退了,三人吃过饭,慕姗姗开车送晓玲回去。
晚上的时候,俩人在床上闲聊,林子轩说起白天的遭遇,自然也包括陈小艺她们过来的事情,当时林晓玲在场,没什么不能说的。
“你过得挺自在啊,我在单位可揪着心呢。”慕姗姗挖苦道。
“我都说了是小病,没成想她们还是过来了,都是同志间的关怀,总不能拒绝不是,就是很单纯的看望病人。”林子轩解释道。
“这种事靠你自觉,我才懒得管呢。”慕姗姗随意道,“你明儿真去上班啊,单位又没有大事,再休息一天好了。”
“还是去露个面吧,别又传出什么话来。”林子轩郁闷道。
“那你和姜哥联系一下,让他下周过来录节目,制作组找不到他人。”慕姗姗提醒道。
“他估计正躲在哪个犄角旮旯里修改剧本呢,下周是不是太快了,电视剧要到元旦后才会播出吧。”林子轩不解道。
慕姗姗的《文化访谈》要邀请《京城人在纽约》的主创人员录制节目,谈拍摄这部剧的感受,姜文作为主演自然不能少,观众就喜欢看明星。
“到那时就晚了,要提早录制,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沟通呢,采访的稿子我先给你们,你们商量下怎么回答,再给我拿给台里审查。”慕姗姗叮嘱道。
华国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都需要审查,像采访类节目,双方的稿子都要事先沟通好,哪些能说,哪些不能说都有个大概的范围。
看似一个简单的访谈,需要做大量的幕后准备工作。
第一百四十四章 录节目
华国电视台,一间演播厅内,正在录制一档新节目。
这间演播厅略作布置,旁边是一个大书橱,里面摆放着各类书籍,中间是两张长沙发,每张沙发都能坐下四个人。
沙发之间是一张茶几,上面放着几杯茶。
在两张长沙发的对面是一张单人沙发,这是主持人的位置。
从布置上看,既显得正式,又不失随和,营造出一种闲聊的氛围,并非是面对面的正式采访,整体环境更为轻松和舒适。
这类访谈节目在国外并不鲜见,慕姗姗在纽约抱着学习的态度看过不少此类节目。
国外的节目更为开放和随意,虽然也有台本,但更为注重娱乐性和嘉宾的即兴发挥。
在国内肯定不行,这是一档较为严肃的文化访谈节目,能够发挥的空间很小,慕姗姗只能尽可能的调节氛围,让访谈更为轻松愉悦。
“带着枷锁跳舞!”
慕姗姗想到了林子轩的这句话,非常形象的描述了她的处境,如何在各种限制的情况下让节目有趣,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,这很考验她的主持功底。
还好第一期的嘉宾不是陌生人,有她的丈夫,还有两位好朋友,冯小刚和姜文。
在美国拍摄电视剧期间,大家一起生活了半年时间,都非常熟悉,彼此有默契。
最后是两位社会学家,这两位专业人士更好对付,只要让他们照本宣科的念稿子就行了。
“咱们这个节目是录播,没必要紧张,说错了也没关系,还能重来,在录制之前大家先认识一下,聊一聊。”等到众人坐好,慕姗姗温和地说道。
--
第170页
同类推荐:
韩娱之上瘾者(TANBI)、
桃桃多肉、
绝品儿媳、
邻居天天肏我(1V1高H)、
她的调教生活(道具,sm)、
淫乱密室逃脱(NPH)、
麝香之梦(NPH)、
王媛张刚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