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第一国师 作者:鲈州鱼
第 9 章
谢迁有嫡子六人,如今都已出仕。长子谢正,是个从五品的员外郎,在礼部仪制清吏司任职;三子谢豆,是正六品的大理寺左寺副;五子谢至,在山东武定州任判官,品级是从七品;六子谢绛溪,在山东胶州任同知,品级是从六品。
由于谢迁的兄长谢选早亡,其弟谢迪也没有儿子,所以他又分别将二子谢丕和四子谢亘过继给兄弟,谢亘是个不读书的,但依然在军都督府中担当了个正四品的左军经历,是个名符其实的官宦世家,一门尽皆显贵。
谢丕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,他应考之时,正是弘治十八年。是年,他老爹谢迁正处于仕途的巅峰,入阁十年,与首辅刘健相交莫逆,可谓意气风发之极,因此,老头的风光也给儿辈带来了便利,谢丕在会试中高中探花,和苏州顾鼎臣、上虞董玘同列三甲。
谢丕中了探花之后,剩下的几个兄弟在科举上就没有任何斩获了,原因也简单,无非是老爹谢迁在正德元年下了台,一直被打压了十多年。
直到新皇登基,这才有了改善,但终究不复当日之盛,老谢也只能是趁着在位的工夫,匆匆的将儿孙们稍作安置,具体衙门职位之类的,却是不怎么讲究了。
不过,谢老头看来有些寒酸的职位,看在寻常人眼中,自是另有一番思量,最低的也是一个从七品的判官,比一县知县也不差多少,威风恐怕还在后者之上,说是满门皆贵也是不错的。
何况这里面还有一个出类拔萃的谢丕,他如今已经官至吏部左侍郎,还兼着翰林院掌院学士,若不是谢迁复出后,再次站错了队,这位谢老二说不定已是入阁有望了。
“哇塞……”不说不知道,一说吓一跳。
刘同寿听得咂舌不下,难怪能这么轻易的颠倒黑白,将整个县衙指使得团团转呢。竟然是这么棘手的一大家子!想想吧,整整六个官二代,三代和四代不计其数!再考虑到谢老头的余荫,也就是门生故吏什么的,那就更可怕了。
这帮人搞强拆,堪称专业对口,游刃有余啊。
“按照族谱,谢大学士应该是东晋名相,谢安的四十六代玄孙,而国庆寺则是谢贤相的家宅。正德年间,朝中奸佞横行,谢阁老致仕在家时,曾主持重修族谱,并且建议再建宗祠,也就是宝树堂……”
杨超继续解释道:“以谢家之力,建宗祠当然不在话下,但选址一时上却让谢阁老犯了踌躇,泗门谢家多在余姚落户,按说应该就近选址。不过,东山故地也是不远,又是先祖所传,族中多有建议,将宝树堂建于东山之上,以缅怀祖先……”
这个典故刘同寿也是知道的,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诗句,凭吊的就是王谢两家权倾东晋王朝的风光。而谢家的巅峰时期,正是谢安、谢玄的时代。晋书中记载:谢安少年既有名声,屡次征辟皆不就,隐居会稽东山,年逾四十复出,为桓温司马,官至中书令、司徒。
东山再起的成语,也正是由此而来,后世的官员也从中领悟出了一个做官,做大官的套路,那就是养望。在野养名望,不做事,就谁都挑不出毛病,再有人帮忙推波助澜,复出之时自是一鸣惊人。
典故中的东山到底在哪里,在后世也是众说纷纭,没有定论,但在这个时代,自居会稽谢家之后的余姚谢家,却是认定了上虞东山。
杨超总结道:“所以,恢复国庆寺寺田,重建宗祠的提议,就被摆上了日程,当日九戒和尚上状纸,未尝不是谢家在背后指点呢。”
刘同寿点点头。
“有老神仙在,冯大人应该不会再做些什么,但柴家就不一定了。他家是捞偏门起家的,专好用些见不得光的手段,用嫁女的手段,依附谢家之后,更是变本加厉,从来不畏天地鬼神,就是一帮亡命徒!”
杨超郑重提醒道:“衙门若退,柴家必定出手,小仙师,您可千万要小心在意啊!”
官二代加恶霸?果然是强拆的标准配置,要怎么办呢?刘同寿陷入了沉思。
————
谢家征地的理由很奇葩,不过现实比小说更神奇,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关键字‘谢丕’查知详情。;
第10章拼了
送走杨超的时候,已经是入夜时分了。
一轮明月高悬在天空之上,繁星点点,熠熠生辉,在璀璨的夜空下,刘同寿也是感慨万千,三百六十行,行行有压力,扮神棍也不容易哇。
也不知自己算是幸运还是不幸,本来只是好好的表演个魔术,结果设备莫名其妙的失灵了,导致穿越到了明朝。
这个时代还不错,挺适合自己的,但杨超的告诫声犹在耳畔,眼下面临的危机却过于棘手了些。
号称千年世家的谢家肯定是[],读书人,尤其是精通政治的读书人,一般对鬼神都没多大畏惧,否则他们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,做下那么多天怒神怨的事情来。
捞偏门起家的柴家更是麻烦,既然是亡命徒,那就是连自家的命都不放在心上的人,指望装设弄鬼的吓住他们又谈何容易?
好在今天来的是衙役,若是柴家的人来了,说不定直接就向老道的尸身动手,直接当场戳穿了自己呢。
今天自己做的不是单纯的魔术表演,柴家的人也不是不明真相,任由摆布的观众,只要他们冲上来,内里乾坤肯定是隐藏不住的。
其实,就算不被人窥破玄虚,装神弄鬼也是吓不住那些有心人的。
镇民们被自己哄住了,一方面是事情确实匪夷所思,另一方面,一个本乡本土的老神仙,未始不是众望所归。
用宗教学上的术语来说,神灵都是因为人们的期盼才诞生的,人们对自然现象感到恐惧,希望冥冥中有个仁慈的主宰,所以才有了神灵的概念。
在纷纷求告的镇民身上,这个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他们愿意相信,所以才不想追究,若是与私利冲突,那表现出来的情况可能就相反了,比如那个韦郎中就是这样。
说到这个人,刘同寿拍了一下脑袋,清场的时候乱哄哄的,他记得似乎有人向他提起此人,但他忙忙碌碌的却给忘了,这会儿那倒霉蛋可能还被绑在道观门口晾着呢!
虽然是夏天,外面并不冷,可露天席地的,那滋味也不好受,真是可怜啊。刘同寿摇了摇头,不过却丝毫没有去救人的意思,跟自己作对,不吃点苦头怎么成?自己又不是好好先生。
至于那些官差,征地的利益跟他并不直接相关,跟后世一样,体制中人行事通常会比恶霸、走狗之流收敛一点。大人们都身娇肉贵,赤膊上阵,亡命一搏的勇气是不会有的,他们更喜欢谋定后动。
黄班头当然不是什么大人物,可县衙的衙役头,至少在当地,却也是名声响亮的人物,那个镇三山的外号不就是明证吗?
想对付官面的人物应该不难,只要没人能当场戳穿自己,对方就不会强来。
换了其他时代,刘同寿未必有这个自信,但别忘了,现在可是嘉靖朝!他身处之地也不是偏僻荒凉之地,而是繁花似锦的江南绍兴府!这里是通衢之地,即便身处的只是个傍山小镇,往来的客商,游历的士子也是络绎不绝。
根据那杨超的说法,要不了三天,东山的消息就能传遍全县;半月之内,整个绍兴府,以及周边的宁波、台州诸府也会收到消息;进而到南直隶,乃至京城,也不是什么妄言。
交通便利,消息灵通,这就是明朝中期的江南,天下一等一的繁华所在。
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王老道会得到镇民们的拥戴,并且让官府投鼠忌器的原因了。那位冯知县肯定不想让京城的皇帝产生误会,认为他打压道教,甚至以此为谏,劝皇帝放弃成仙的理想,踏踏实实做人。
据刘同寿所知,有嘉靖一朝,敢跟皇帝正面对抗,而且还得以善终的,似乎也只有海瑞一人而已。在嘉靖初年,以大礼仪为代表的大规模朝争中,有骨气的士子,应该都死的差不多了,剩下的,都是聪明人。
老道活着的时候,那位冯知县就已经缩手缩脚了,现在被自己这么一搅合,他恐怕已经夜不安寝,食不下咽了,哪里还敢出头搞什么强拆?
暗中的试探也许还会有,就像那个韦郎中盯紧了楚楚,试图打开缺口的时候,黄班头就试图推波助澜。不过,只要自己没有露出破绽,那么官府这边就不是问题,真正的难题还是在柴、谢两家身上。
吓不倒他们的话,又该怎么应对呢?
官府那边顶多也就是个中立,想要他们帮忙就别想了。
实实在在的搞出一场神迹?这是个好办法,但自己没这个能力啊。
第 9 章
恋耽美
正文 第 9 章
同类推荐:
我才不会爱上什么徒弟/太上忘情、
骚穴插入特集(脑洞肉段,粗口向)-v文、
乐可(完结+番外)、
他超霸道的 完结+番外、
男生宿舍被调教的小伪娘-v文、
皇上在奏折里夹话本看、
深度开发1v3、
轮流发生性关系(双性/NP/产乳/生子/QJ/LJ/人兽)-v文、